學甲區上白礁謁祖祭典 :

由台南市學甲區慈濟宮所舉行,於每年農曆三月十一日舉行,即當地所稱上白礁活動,於當地將軍溪畔「頭前寮」舉行祭典,隔海遙祭保生大帝祖廟,即中國大陸福建白礁慈濟宮。

學甲慈濟宮主神保生大帝,係於明末由福建泉州府移民迎請,隨鄭成功部隊來台,而由學甲頭前寮將軍溪畔登岸。上白礁祭典根據考證,始於清代,學甲地區鄉民經常返回原鄉福建泉州白礁慈濟宮謁祖,由於保生大帝誕辰為農曆3月15日,故必須提前數日渡海,方能趕上神誕,所以乃訂為每年農曆3月11日。日治時期後由於兩岸民間往來受限,來往不便,遂逐漸改於當年登陸之處舉行隔海謁祖祭典。上白礁祭典原非年年固定舉行,20世紀後半,才逐漸改為每年舉辦。參與廟宇以學甲慈濟宮的交陪廟、分靈廟、學甲十三莊的莊廟為主。1977年左右,臺灣興起尋根熱潮,上白礁祭典乃受官方支持,標舉其「飲水思源」的精神,而逐步擴大祭典層次,1980年開始,升格為縣級祭典。

學甲香 :
除每年固定舉行上白礁謁祖祭典及繞境外,由於上白礁刈香所經過的香路,為「慈濟宮-後社-光華-中洲-頭前寮(將軍溪畔)-中洲-彭城-後社-慈濟宮」,主要行經學甲、中洲莊,其他莊頭都未列入上白礁祭典遶境的香路。於是慈濟宮為祈求其他未被上白礁刈香巡經的莊頭平安,遂另行擇期舉行繞行學甲十三莊的三天刈香活動,稱為學甲香,1987年以前於保生大帝神前擲筊決定舉辦時間,之後則改由慈濟宮信徒代表大會決議。四年舉行一科刈香的傳統。學甲刈香儀式採「出香-遶境-入廟」的型態,所有參與之藝陣與神轎,每日出發前,都需至慈濟宮「拜廟」,由紅頭法師做法淨陣,此儀式有接香的意味。

DSC00002 (2).JPG

在無意之間網搜尋到蜈蚣陣招募志工的公告,便開啟了這趟的旅程~

參與志工需全程陪同控管秩序,這也是我第一次要走這麼遠的路,對我來說有點怕怕確又充滿期待~

在活動的前一天便提早先到學甲報到,坐自強號先到新營火車站=>在新營客運總站轉車=>學甲郵局下車

DSC00003 (2).JPG

文章標籤

大熊寶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想要瘦身鍛鍊體力的你,在桃園區大興西路二段的小巷中,有沒有發現這家泰拳格鬥館呢

"格鬥"對我而言較陌生平常也很少接觸,但很特別的是~桃園開了一家泰拳的運動中心,就這樣忍不住的來試看看啦

親自接觸後,顛覆了我對泰拳的想像~原來女生很適合來練泰拳呢~是很好的運動喔 

DSC00001.JPG

泰威格鬥館門口

DSC00003.JPG

可以依自己的程度選擇課程~

話說早上的混合班是不同程度的都可以上課喔路~

DSC00004.JPG

证照和獎牌區~  見證榮耀的一刻~~

文章標籤

大熊寶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井仔腳瓦盤鹽田 :

北門的第一座鹽田,也是現存最古老的瓦盤鹽田遺址,原為清領時期的瀨東鹽場,原稱為「瀨東場」設於鳳山縣大林蒲(今高雄市小港區),嘉慶五年(1800年)後遭洪水淹沒,遷移到台南佳里的外渡頭附近,至清嘉慶23年(西元1818年)再遭水患肆虐,1818年遷此至今未再移位,進入日治時期後,井仔腳鹽田在大正八年(1919年)12月被臺灣製鹽株式會社收購,戰後則成為臺灣製鹽總廠北門鹽場的一部分。史書上記載,鄭氏諮議參軍陳永華,認為當時平埔族製鹽技術不佳,所煎出的鹽品質苦澀,於是改革製鹽方法,在海邊築埕,然後在其上鋪碎瓦片,再引水到鹽池,經由日曬成瓦上的結晶鹽。後因人工成本過高的原因,於2002年結束了長達338年的曬鹽業,使原來遍布此處的鹽田荒廢了一段時間,後來為延續鹽業文化而將鹽場復育,於民國九十八年(2009年)8月24日公告為歷史建築。

P1120833.JPG

興安宮

在進井仔腳鹽田前會先經過興安宮,我們是把車停在附近的停車場

P1120739.JPG

由興安宮對面的小巷進去

P1120729.JPG

井仔腳瓦盤鹽田

Image 5.jpg

文章標籤

大熊寶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南鯤鯓代天府 :

位於臺灣南部臺南市南北門區鯤江村976號,俗稱南鯤鯓王爺廟(簡稱南鯤鯓廟、南廟),是台灣最古老的五府千歲的全國信仰中心,更有臺灣王爺總廟之尊稱。

南鯤鯓王爺宮、歸仁保西代天府、佳里金唐殿一同被稱為「南瀛三大代天府」,亦是臺南縣政府選定的「八景八勝三園」之一。

歷史 : 

相傳於明朝末年的一個晚上,數十名漁民正在南鯤鯓沙汕上捕魚,忽然從海上飄來一陣鐘鼓管弦的樂聲,並且出現一艘三檣的大帆船(王船)漂自南鯤鯓灣,隔天這些漁民到港口看個究竟,結果只看到一艘破舊的小船停在岸邊,裡面載著六尊神像,分別寫著:「 大王李府千歲、二王池府千歲、三王吳府千歲、四王朱府千歲、五王范府千歲、中軍府」(傳說為跟隨唐高祖李淵討隋建唐的開國功臣(相傳其名諱為李大亮、池夢彪、吳孝寬、朱叔裕、范承業,其中已知僅有李王於新唐書、舊唐書之中有其列傳與史料記載 ),以及一支神木和「代天巡狩」的旌旗。在隆重祭祀之後,漁民們恭送王船出港,想不到出港不到一佪時辰,王船竟然又逆流返航,而且停靠在原來的地方,漁民驚訝不已,並認為五王打算長駐在這裡,於是漁民將這些神像供奉在草寮內,早晚焚香膜拜,結果從那天起,漁民只要出海捕魚,一定滿載而歸。從此神威廣播,信徒也越來越多。

1662年(明永曆十六年)在南鯤鯓嶼創建,後因神蹟顯赫廣布流傳,被當地信徒倡議建廟,稱為「南鯤鯓廟」,又稱為「開基廟」,風水上稱為「浮水金獅活穴」。
1817年(清嘉慶二十二年)遷建於北門地區槺榔山之虎峰,後因南鯤鯓沙汕淹沒衝毀,居民信眾決定遷徙,再重建神廟,該地據傳於風水學上稱為「虎穴」。
1822年(道光二年)竣工( 落成 ),廟名為南鯤鯓代天府。
1872年(清同治十一年)增建後殿「青山寺」。
1923年(日本大正十二年)重修。由名匠師王益順(公元1861年-1931年)主持的重修與擴建,延續傳統閩南建築的風格,在格局、木結構、雕刻、石作等各方面均極為精美,在建築史上被列為日治時期的廟宇代表作品之一。

文章標籤

大熊寶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正統鹿耳門聖母廟 :

位於臺灣臺南市安南區土城,是一座主祀天上聖母的廟宇。為土城社區的信仰中心,整座廟宇仿造北京紫禁城的宮殿建築,占地二萬餘坪,廟宇四周圍利用橋梁、水流、護城河的方式圍繞著廟宇,為全世界建築規模最大的媽祖廟。

歷史 :

道光十一年(1831年)因曾文溪氾濫,下游支流改道而造成廟宇毀損,因此當地民眾將神尊寄奉於三郊鎮港海安宮。

同治十三年(1874年),廟宇遭洪水沖毀。

大正二年(1913年),泉州富美宮流放一艘五府千歲王船途經險惡黑水溝(臺灣海峽)停靠土城沿海,經媽祖靈示為邀請來護佑萬民,於是土城民眾迎回築一王宮奉祀

大正三年(1914年),當地民發起重建廟宇。

大正五年(1916年)安座,前往迎回因古聖母廟受洪患臨時寄祀三郊鎮港海安宮之鹿耳門媽等七十餘尊神像

大正七年(1918年)落成,名為保安宮

1960年改名為「鹿耳門聖母廟」。

文章標籤

大熊寶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鹿耳門公館 : 

在鹿耳門天后宮旁,樓下一樓為國際會議廳,可供各界會議簡報用;二樓以上為香客樓,恢復以往古鹿耳門公館之功能,提供全台參香信眾住宿用;二樓廂房之間為一開放性露天中庭,適合舉辦夜間性同樂活動。

20160612_111303.jpg

建築由閩南特色與台灣本土風格的空間所組成,公館正面形塑三郊意象,側面營造成港邊商店街意涵,整體充滿著公館、郊商、港邊街傳統古味,大門中匾題「鹿耳門 公館」左邊為「海防同知」右邊為「三郊公局」。所謂的三郊公局,乃雍正初年起,台灣貿易的三巨商,是為當時全台灣規模最大、資本最雄厚的進出口商集團。

以鋼筋混凝土為建材,飾以傳統山牆馬背燕尾起翹~

延伸閱讀 :

三郊公局 : 
雍正三年(1725年),由蘇萬利、金永順、李勝興三巨商來台經商,拓展島外貿易,分為北郊蘇萬利、南郊金永順、港郊李勝興,三郊鼎立、掌握全台商權與商機。
乾隆六年(1741年),以「外郊」為主的北郊及南郊進出口商人,集資於台郡水仙宮廟內設置【三益堂】,作為彼此聯絡會商處所乾隆末年,結合於水仙宮三益堂正式設置辦事處,並在嘉慶元年,三大郊正式合稱【府城三郊】,開始以【三郊蘇萬利、金永順、李勝興】名義對外行文,成為全台灣規模最大、資本最雄厚的進出口商集團,對當時台灣內需的供應、擴大與活絡,對臺海兩岸的經濟推動,對日本、東南亞與國際貿易的發展等方面,都可說是台灣經濟文明的開路先鋒與締造者。

20160612_111357.jpg

文章標籤

大熊寶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鹿耳門天后宮 :

鹿耳門天后宮位於台南市安南區顯草街三段1巷236號,其奉祀之天上聖母亦被稱為「鹿耳門媽」 。

歷史 :

1. 1661年(明永曆15年 ),因鄭成功想收復臺灣,將臺灣當作反清復明根據地,鄭氏軍隊大多為福建沿海一帶人士,許多跟隨人士有請媽祖一同前來,當時由鹿耳門古道進入,登陸北汕尾後因為與荷蘭人開戰不便將媽祖留在軍艦上,而將媽祖放置在北汕尾島上並築草寮由島上村民保管,此為最早「鹿耳門媽祖廟」 。時鄭成功率軍進入鹿耳門港,得媽祖神助水漲丈餘,大軍順利登岸,驅逐荷蘭人 。

2. 1719年(清康熙58年)大興土木正式擴建「鹿耳門媽祖廟」,名為『天后宮』。

3. 1831年 ( 道光11年)曾文溪氾濫,下游支流改道造成廟宇毀損,因此當地民眾將開基媽祖神像暫祀民家,其餘神尊移交由三郊臺都水仙宮管理,後因水仙宮日治時期有變才移交由三郊鎮港海安宮管理,水仙宮代理普渡,戰後海安宮要求鹿耳門方面將神尊請回,但因為當時鹿耳門村民無力興建廟宇也無力祭祀而拒絕,後因土城方面表示願意,由海安宮轉由土城祭祀與現今五王殿後方。直至1947年鹿耳門村民於現址重建廟宇,將祭祀在民宅開基媽祖迎回新廟祭祀 。


延伸閱讀 :
鹿耳門(Lakjemuyse),清朝時期為台江內海對外進出主要門戶,因港道地勢險要、暗礁盤結、航道險惡曲繞,以致巨舟不能入,故得「天險」之稱。亦為清代臺灣八景「鹿耳春潮」與「鹿耳連帆」所在地,而此處更是鄭成功登陸臺灣的第一步!,因此鹿耳門有『台邑六景』、『台灣之門』、『台灣八景』、『府城天險』、『府城三郊海上舞台』、『全台門戶』、『台郡咽喉』等等美名,可見鹿耳門在歷史上的重要地位。

擷取1.JPG

文章標籤

大熊寶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阿朗壹古道 :

又稱阿塱壹古道,台灣現存的古道之一。位於省道台26線未通車段,台東縣達仁鄉南田村至屏東縣牡丹鄉旭海村之間,南北向,東臨太平洋,鄰近區域保存了台灣少數僅存的海岸原始森林。原為清代琅嶠卑南道(今屏東縣恆春至臺東縣卑南)的其中一段

擷取1.JPG\

阿朗壹古道地圖

20160611_104040.jpg

睽違已久的古道之行,一開始就要先延著很小的小徑下至海岸,這小徑一點也不好走,要小心下山喔!!!

20160611_104743.jpg

阿朗壹古道旁佈滿綿長的鵝卵石海岸~終於可以更近距離聽到海水拍打鵝卵石的美妙聲音了~~

20160611_104747.jpg

塔瓦溪,台東跟屏東分界

文章標籤

大熊寶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許多卡通中~我很喜歡蠟筆小新,因為對我來說是一部很適合釋放壓力的動漫

所以特地來逛逛呢 !!

三創_180226_0025.jpg

主題餐廳在三創生活園區的B2,在點餐處室內有吧台,可是沒有椅子,是提供點餐在自由區享用美食喔~

三創_180226_0016.jpg

哇 蠟筆小新的人形燒~~~

三創_180226_0020.jpg

蠟筆小新甜點櫃~ 還有販賣蠟筆小新週邊商品

一整個好有氣氛~~

三創_180226_0022.jpg

文章標籤

大熊寶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步月樓 :

以前是蕭家的書房,也是文人雅士聚集棋琴書畫的地方。為當地聚落組成中的防禦要角,擔負客主六堆義軍裡的重要防禦功能,其南側外原有一排建築物,由西而東的建築物連結佳冬四周密植荊竹叢的缺口,提供佳冬村一道防衛圍牆。建築物有花園、學堂、文老師宅、歩月樓等,此外歩月樓的設計為防衛配置,提供一個東向的出入口(也是蕭家專用出城門樓),與南邊的西柵門分守兩方,是佳冬聚落重要的出入管制口。

 

在這裡也發生了可歌可泣[步月樓戰役]

步月樓戰役(六根莊之戰) :

步月樓戰役,又因戰場地點當年稱為六根莊,亦稱為「六根莊之戰」,發生於乙未戰爭期間的1895年10月11日,交戰方是大日本帝國陸軍與當地客家人所集結的聯軍,最終日軍獲勝。

在清朝末年發生甲午戰爭(光緒二十年(西元1894年)),日軍勝後與清朝簽訂《馬關條約》,割讓台灣予日本( 光緒二十一年(西元1895年)割台 ),而在台灣當地,不願接受日本統治的士人成立了臺灣民主國,邱鳳揚是當時的客家人領袖,他號召成立了六堆客家義軍,六堆的「堆」通「隊」,指右堆、左堆、後堆、中堆、先鋒堆、前堆,共同對抗日軍。日軍由枋寮登陸,在進軍佳冬時,步月樓戰役,左堆總理蕭光明率領義軍激戰,歩月樓前血流成池,寫下台灣乙未抗日的狀烈史頁。

至今仍可在步月樓牆壁見到彈孔,訴說著六堆先民抗日的英勇精神。

2016-12-31 15.45.31.jpg

從古厝出門口後的左方往後繞,可通往步月樓的後門

文章標籤

大熊寶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