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府城城垣南門段殘蹟 :
東西向,至日治時期荒廢。臺南市政府曾多次加以整修,現在不僅是古蹟,亦作為臺南女中後牆 。此城垣原為泥土製作,但由於臺南的春夏偶有暴雨,遂再外加上三合土保護,斷面略呈梯形,兩牆高差可形成坡度,以利排水,下寬上窄,可增加穩固性 。殘跡長六十四公尺,高五公尺,清代的城牆橫跨樹林街,向東穿越至國立臺南大學附設實驗國民小學門口東側(但今日只留石碑),向西則延伸至今日建興國中南方之大南門 。 台灣府城城垣位於今日的台南市大埔街九十七號後(台南女中校內的圍牆),列為三級古蹟,南門段殘蹟依古法整修,大致恢復舊觀。此外還特別保留出一段,露出內部結構,以供參觀 。
台灣府城八城門介紹 :
清雍正年間台灣知縣周鍾瑄於台灣府城開始築木柵 "城", 清雍正三年(1725) 木柵城建造完工,共有七座城門,設東、西、南、北 大門四座,東、南、北小門三座,長有二千一百四十七丈,最初府城的西側面臨海濱,土質鬆軟,故而未曾圍築木柵。清乾隆元年(1736)七座城門改為石門,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林爽文事件平定,奉旨改建磚石,以資捍禦 ; 五十五年(1790)竣工,城門磚石,城垣為三合土構造,時為台灣府城規模甚是宏偉。東南北三面悉照舊基修築,惟大西門內移一百五十餘丈,新建大西門台於宮後街之中。張丙事件後,清道光十五年(1835)清朝官員在大南門、小南門、大北門、小北門及小東門等城門添建月城,具有加強防衛的作用 。
大南門 :
台灣府城大南門,又稱寧南門,日昭和十年(1935)與僅存的大東門,小西門被列為史蹟保存 ; 民國六十六年(1977)大南門重新整修竣工 ; 現為直轄市市定古蹟大南門,城門入口比出口略小,乃安置與伏貼城門而設計。圓弧形城壁又稱甕城或半月城,屬於小型外廓 。內城城壁間有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所立的示禁碑記,為避免守城兵藉故騷擾百姓,刻著「農商負販,車牛來往,不許兵役勒索,特示」諸字,可供了解清代台灣吏治與社會問題。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寧南門"門額與清道光十六年(1836)"大南門"門額,見證台灣府城整修擴建的史實。近年新設一片木柵與綠珊瑚,以呈現府城以木柵刺竹為城垣的時候,曾經增植綠珊瑚以為外護的歷史情景。民國66年修建「碑林亭」,亭中展示台南市各時期的石碑 。
延伸閱讀 :
*月城 : 大城外用以障蔽城門的小城。
*瓮城 : 是為了加強城堡或關隘的防守,而在城門外(亦有在城門內側的特例)修建的半圓形或方形的護門小城,形如「甕」(口小肚闊的大瓶),故名;屬於中國古代城市城牆的一部分。瓮城兩側與城牆連在一起建立,設有箭樓、門閘、雉堞等防禦設施。瓮城城門通常與所保護的城門不在同一直線上,使得攻城方需要將攻城武器轉往另一方向而不是長驅直入。
紅色告示牌 旁有一部份的城垣的為三合土疊積
牌上文字:
台灣府城城垣南門段殘蹟 :
創建於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越二年完工,乃台灣府城改木柵為磚土城垣之肇始,屏障益固。日據時期,城拆垣毀,終至蔓草叢生。
本段城垣殘蹟呈東西向,長約六十四公尺,高為五公尺。 近年修復城垣,上置城垛,並刻意留下部份舊有城壁,可見三合土疊積,磚石雜夾的古法,
夯實砌築,憑弔之,猶思昔日府城城垣規模與防衛情景。
地址:台南市大埔街九十七號後 (台南女中後 )
參考網址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87%BA%E7%81%A3%E5%BA%9C%E5%9F%8E%E5%9F%8E%E5%9E%A3%E6%AE%98%E8%B9%9F
http://okgo.tw/butyview.html?id=1915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