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著生蕨類 Epiphytic Ferns

台灣桫欏+筆筒樹.JPG

台灣桫欏:

中文名稱: 台灣桫欏                                                                 更多台灣桫
英文名稱: Taiwaniana Alsophila
學 名: Cyathea spinulosa Wall. ex Hook.
Alsophila fauriei Christ
Alsophila taiwaniana Nakai
科 名: 桫欏科(Cyatheaceae)桫欏屬(Cyathea)
別 稱: 桫欏、筆筒樹、木羊齒、飛天蠄蟧『采藥錄』、山大人(台灣)、蠄蟧(廣東)、龍骨風、大貫眾(廣西)
原產地: 尼泊爾、印度、中國大陸、日本、琉球,臺灣全島低海拔地區常見。
分布: 台灣全境海拔 2,000 公尺以下森林陰濕處。
用 途: 1.作建材用台灣桫欏的莖幹,質地堅硬耐久,可作為蓋香菇寮、蔭棚和花房的材料。2.綠化美化園景植物樹冠整齊,可作為園景植物,是絕佳的觀賞美化的樹種。3.食用嫩芽和髓心都可食,是早期原住民傳統的美味野菜,也是野外的求生植物。4.藥用:性味:莖上部幼嫩部分:苦。效用:莖上部幼嫩部分:袪風除濕,強筋骨,活血散瘀,清熱解毒,驅蟲。治腎虛腰痛,跌打損傷,風濕骨痛,崩漏,蛔蟲病,蟯蟲病。
莖: 莖幹長可高達 10 餘公尺,長相與筆筒樹相近。
葉: 三回羽狀深裂至三回羽狀複葉,葉柄褐色,上有長約 0.5 公分的小刺,葉片老化枯萎後並不脫落,僅下垂於樹冠之下,使得整棵樹好像穿著裙子一樣,形成「樹裙」景觀,基部羽片較短,羽軸上有刺;這是它與筆筒樹最好分辨之處。
‧花:  
果: 葉片每一條小脈中段上有一枚孢子囊群,孢膜薄、圓,羽軸兩側各一排。孢子囊群長於羽軸兩側,各一排,孢膜薄而圓。
特徵: 台灣桫羅為桫欏科桫欏屬耐蔭性喬木,莖幹長可高達 10 餘公尺,長相與筆筒樹相近。三回羽狀深裂至三回羽狀複葉,葉柄褐色,上有長約 0.5 公分的小刺,葉片老化枯萎後並不脫落,僅下垂於樹冠之下,使得整棵樹好像穿著裙子一樣,形成「樹裙」景觀,基部羽片較短,羽軸上有刺;這是它與筆筒樹最好分辨之處。葉片每一條小脈中段上有一枚孢子囊群,孢膜薄、圓,羽軸兩側各一排。孢子囊群長於羽軸兩側,各一排,孢膜薄而圓。它較偏愛陰濕的環境,常可見於陰濕的低海拔林間或步道旁。辨識:1.台灣桫欏的葉柄深褐色,老葉宿存,形成樹裙。2.幼株-台灣桫欏可以看出葉片-橢圓形,三回羽狀深裂,葉芽-鱗片褐色。葉柄具深色鱗片;筆筒樹鱗片黃色至金黃色。3.台灣桫欏的葉柄、葉軸、羽軸具銳刺;筆筒樹僅具疣狀突起物。4.台灣桫欏的小羽片長 8~10 公分,具短柄。葉軸、羽軸表面具剛毛,末裂片先端鋸齒緣,側脈單叉;筆筒樹全緣。5.孢子囊群圓形,在末裂片主脈兩側並排著生,孢膜薄膜質,圓形,早凋。孢子囊群,熟時褐色。

網站連結: 

http://kplant.biodiv.tw/%E5%8F%B0%E7%81%A3%E6%A1%AB%E6%AC%8F/%E5%8F%B0%E7%81%A3%E6%A1%AB%E6%AC%8F.htm

筆筒樹:

 

中文名稱: 筆筒樹                                                                 更多筆筒樹
英文名稱: Common Free Ferm
學 名: Cyathea lepifera (Hook.) Copel.
Alsophila lepifera J. Sm. ex Hook.
Alsophila pustulosa Christ
Sphaeropteris lepifera (Hook.) Tryon (
筆筒樹-中國植物誌)
Cyathea lepifera (Hook.) Copel. 
科 名: 桫欏科(Cyatheaceae)桫欏屬(Cyathea)
別 名: 蛇木、蛇木桫欏、山大人、山棕蕨、蘭盆筆筒樹
原產地: 臺灣、南中國、琉球、菲律賓。
分布: 臺灣全境山麓至 1,000 公尺之山谷及陰濕地矮林中。
用 途: 1. 食用:莖幹上端的髓心柔嫩可食,是重造的野外求生食物。2. 莖幹下半部有層層的氣生根。這些氣生根削下之後稱為蛇木,常被用來栽培蘭花。3. 早期,筆筒樹的樹幹有時也被用來做便橋或工寮的支架。4. 藥用:性味:莖上部幼嫩部分:苦、平。效用:莖上部幼嫩部分:消腫退癢。治乳癰,瘡癤,疔瘡,無名腫毒。筆筒樹的莖與芽有清熱散瘀、收斂止血、解毒殺蟲的功用,在中醫裡主治驅蟯蟲、血崩、便血、肺勞等症狀。
莖: 莖直立,高約 5 公尺,最高可達 12 公尺,直徑約 20 公分,密被氣生根,有時氣生根層可達 50 公分。
葉: 二回羽狀複葉,螺旋狀排列, 叢生於莖幹頂端成傘狀;葉柄粗長 40~100 公分,徑 4~7 公分,上部呈綠色,基部轉紫褐色並密被金黃色鱗片;葉片長 200~400 公分,寬 80~180 公分,羽片長 50~80 公分,寬 16~20 公分,16~30 對,小羽片長 8~15 公分,寬 1~2 公分,羽狀深裂,裂片長 0.5~1 公分,寬 0.2~0.3 公分,全緣,小羽軸腹面被白色、透明鱗片,鱗片之兩邊及前端有剛毛;小脈二歧,游離。幼葉密被金黃色鱗片,老葉枝萎後不留幹上,留下清楚葉痕。
‧花: 不開花。
果: 孢子囊堆著生在葉脈的下表面分歧小脈之基部,無孢膜。
特徵: 筆筒樹為大型樹蕨類桫欏科、樹蕨屬植物,不開花,沒有果實與種子,以孢子繁殖。常在山坡凹入處或較潮濕地,樹冠挺出,甚是優美。莖幹高約 5 公尺,最高可達 12 公尺,直徑約 20 公分。葉為二回羽狀複葉,葉背灰白色,叢生於莖幹頂端,葉柄粗,幼芽外部佈滿了金黃色的鱗片,叢生幹頂成傘狀。
其他: 老葉順次脫落後會在莖幹上留下橢圓形葉痕,莖幹上半部去髓乾燥後可作為筆筒,因表面遺有美麗的葉痕,混然天成,美觀耐用,這便是筆筒樹得名的由來。一般而言,筆筒樹只生長於潮濕陰暗的原始森林中。

 

網站連結: 

http://kplant.biodiv.tw/%E7%AD%86%E7%AD%92%E6%A8%B9/%E7%AD%86%E7%AD%92%E6%A8%B9.htm

崖薑蕨+台灣山蘇.JPG

地生性蕨類 Terrestrial Ferns

伏石蕨+稀子蕨.JPG

 伏石蕨:

中文名稱:

伏石蕨                                                                    更多伏石蕨
英文名稱: Little-leaf Lemmaphyllum

學名:

Lemmaphyllum microphyllum Presl.
Drymoglossum microphyllum (Presl) C. Chr. 
‧科名: 水龍骨科(Polypodiaceae)伏石蕨屬(Lemmaphyllum)
別名: 伏石蕨(中國主要植物圖說),石瓜子、鏡面草、螺厴草、豆片草、抱樹蕨、飛蓮草、抱樹蕨、抱樹蓮、瓜子草、瓜子金、地連草、風不動
原產地 中國大陸、韓國、琉球及台灣。
分佈: 從平地到中海拔,都可以看到伏石蕨的蹤跡,附著在岩石或樹上,葉子小巧、肉質,耐乾旱。
用途: 1. 地被植物。2. 藥用有消炎、解熱、利尿、止瀉之效,治淋病、痢疾、癰腫、關節炎、瘡癤。性味:全草或帶根全草:甘、微苦、寒。效用:全草:清肺止咳、涼血解毒、潤肺止咳。治肺癰,咳血,衄血,尿血,白帶,關節炎,跌打損傷。
莖: 根狀莖細長,橫走,有細且近圓形或卵形的鱗片密附其上。

葉:

葉疏生,可分成孢子葉與營養葉,營養葉形狀圓形,肉質。較接近圓形的葉子只能行光合作用,稱為『營養葉』。細長形的葉子不僅可以行光合作用,更能生長孢子囊群,稱為『孢子葉』。

花:

蕨類靠孢子繁殖,不開花。
實: 孢子囊群沿葉緣連續密生成狹帶狀,棕褐色。靠孢子繁殖。

特性:

多年生蕨類,根狀莖細長,橫走,有細且近圓形或卵形的鱗片密附其上;葉疏生,可分成孢子葉與營養葉,營養葉形狀圓形,肉質,孢子葉為線狀,厚革質;孢子囊群沿葉緣連續密生成狹帶狀,棕褐色。靠孢子繁殖。伏石蕨最愛生長在潮濕地帶的大樹樹幹上,因此也叫做抱樹蕨。在樹幹或岩石上常見到,有營養葉及孢子葉之分(兩型葉),營養葉較圓,趴伏在樹幹上,負責行光合作用製造養分,孢子葉較細長直立,以利孢子的散佈。在缺水時,營養葉會掉落只留下根莖,待環境好轉時又可以長出新葉來。

網站連結: 

http://kplant.biodiv.tw/%E4%BC%8F%E7%9F%B3%E8%95%A8/%E4%BC%8F%E7%9F%B3%E8%95%A8.htm

 稀子蕨:

 

中文名稱:

稀子蕨                                                     更多稀子蕨

英文名稱:

Henery's Monachosorum

學 名:

Monachosorum henryi Christ
Monachosorum subdigitatum auct. non (Chist) Kuhn.: Masamune

科 名:

碗蕨科(Dennstaedtiaceae)稀子蕨屬(Monachosorum)

別 稱:

佛指蕨、觀音蓮、零餘子蕨

原 產 地:

中國大陸西南部、喜馬拉雅山區、中南半島、日本,台灣海拔 1,000 至 2,000 公尺山區可見。

分 布:

台灣全境海拔 800~1,800 公尺間闊葉樹林陰涼處,山谷中、密林下。

用 途:

藥用:性味:全草:微苦、平。效用:全草:袪風,解毒。治感冒發熱,風濕骨痛。

莖:

全株高約 50~100 公分,根莖直立或斜上昇,短小,被紅褐色刺狀細毛,密生。

葉:

葉叢生;葉柄長 25~45 公分,略呈圓柱形,正面有小溝,被腺狀細毛,基部暗褐色;二回至三回羽狀複葉,叢生;葉柄長 20~40 公分,綠色,被細腺毛;葉軸上表面通常有不定芽;葉片長 30~100 公分,寬 10~20 公分,長卵形至三角形,羽片長 8~10 公分,寬 1~3 公分,披針形或長橢圓形至披針形,先端尖銳,兩側對生或互生;基部最大羽片長 12~25 公分,長三角形至長橢圓形,先端尖銳;小羽片長 2.5~6 公分,寬 1~3 公分,披針形;每一齒裂有一條支脈;葉片革質,羽軸表面有時也有不定芽(珠芽)。

花:

 

果 實:

孢子囊群圓形且小,著生在細脈頂端,每一小裂片一個。

特 性:

稀子蕨根莖直立或斜上昇,葉叢生;葉柄長 25~45 公分,基部暗褐色;葉片卵形至三角形,長 30~60 公分,寬 20~35 公分,三至四回羽狀複葉,草質;葉軸表面經常有一至數個不定芽(珠芽),羽軸表面有時也有;孢子囊群圓形,著生在側脈頂端。稀子蕨僅產於喜馬拉雅山東部一帶及台灣,與台灣多種裸子植物之分布型相類似,咸信這些都是冰河期當時生物避難所遺留下來的物種。為地生型蕨類,生長在林下遮蔭且腐植質豐富之環境。

 

網站連結: 

http://kplant.biodiv.tw/%E7%A8%80%E5%AD%90%E8%95%A8/%E7%A8%80%E5%AD%90%E8%95%A8.htm

觀音座蓮+芒萁 .JPG

 觀音座蓮:

 

中文名: 
觀音座蓮
別名: 
山羊蹄、鯪鯉頭
科名: 
合囊蕨科-觀音座蓮科 觀音座蓮屬
學名: 

Angiopteris lygodiifolia

分佈: 
熱帶、亞熱帶地區,常見於台灣低海拔山區,尤其喜愛山谷潮濕處;日本南部也常見其蹤影。

特徵:

 

  1. 地生型,莖與根成肉質狀,短而貼近地面。
  2. 幼葉捲璇,成熟葉為一至三回的羽狀複葉。
  3. 葉柄與羽軸基部有膨大的葉枕。
  4. 葉脈游離,有些具回脈。
  5. 台灣的都市近郊森林常見,成熟的植株葉片巨大。

網站連結: 

http://teia.tw/zh-hant/natural-valley/species/10298

 芒萁:

中文名稱:

芒萁                                                                 更多芒萁
英文名稱: False Staghorn Fern

學名:

Dicranopteris linearis (Burm. f.)Under.
Dicranopteris dichotoma (Thunb.) Bernh.
Gleichenia linearis (Burm. f.) Clarke
Dicranopteris linearis (Burm. f.) Under. var. linearis.
‧科名: 裏白科(Gleicheniaceae)芒萁屬(Dicranopteris)
別名: 烏萁、山萁、草芒(福建),萁『陸川』,雞毛蕨、蜈蚣草(湖南),小裏白、芒萁骨、毛萁(台灣),小羊齒、山蕨、三叉齒朵、鐵芒萁、欽芒萁(欽可能是鉄的誤寫)、芼仔、山旺芼仔、毛枝
原產地 我國大陸南部和日本等熱帶、亞熱帶至溫帶地區
分佈: 低海拔很常見的一種蕨類,生長在路旁的山坡或森林的邊緣。
用途: 1. 觀賞用芒萁具有觀賞用途。2. 編織手工藝品的材料它的葉柄可以拿來編織成各式各樣的籃子或其他精巧的手工藝品。3.芒萁是水土保持及改良土壤的好幫手,根莖匍匐橫走於土壤表層,生長快速。具有水土保持的功效,也是火災後可以急速復原的植物。4.藥用中藥的運用上,芒萁的根莖及葉可治凍傷,且一年四季都能採集利用。性味:枝葉、根莖:甘、淡。效用:枝葉:清熱解毒,袪瘀消腫,散瘀止血。治痔瘡,血崩,鼻衄,小兒高熱,跌打損傷,癰腫,風濕搔癢,毒蛇咬傷,燙、火傷,外傷出血。
莖: 株高 30~60 公分。根莖匍匐,細長,呈棕褐色,密被金褐色鱗片及根。

葉:

葉柄長,在葉軸、羽軸及小羽片的中軸上均被有分叉或星狀的細毛,每一個二叉分枝的長度大致相同。葉長達 20~100 公分,先端雙叉,各有長橢圓狀被針形、深裂為羽狀的葉片 1 對,分叉基部另具稍小形之同形葉片1對;葉表均呈綠色,有光澤,葉背白色,所以,又稱小裡白。

花:

不會開花,靠孢子繁殖。
實: 孢子囊群不發達,孢子體集體長成一大片。每一孢子囊群有孢子囊 6~9 個,孢膜缺如,成熟期 6~8 月。

特性:

多年生草本植物,根莖發達,游離脈,不具孢膜,孢子囊群圓形排列在中脈兩側,在每個葉片的頂端有長著「休眠芽」,以後可萌生出新的葉軸與羽片,使葉片具有橫向無限生長的能力,葉柄長 20~100 公分,在葉軸、羽軸及小羽片的中軸上均被有分叉或星狀的細毛,每一個二叉分枝的長度大致相同,羽片背面綠白色。芒萁喜歡生長在開闊、乾燥、土壤層較薄且陽光充足的地方(這是和一般蕨類最不同的習性)。因為芒萁常常長的密密麻麻的,所以芒萁生長的地方往往就沒有其他植物生長的。

 

網站連結: 

http://kplant.biodiv.tw/%E8%8A%92%E8%90%81/%E8%8A%92%E8%90%81.htm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台灣 蕨類 山區
    全站熱搜

    大熊寶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