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元旦旅行中~我最期待的就是錐麓古道,來到了錐麓吊橋,站在吊橋上看二旁的風景,真漂亮呀~~心想不知道今天8小時的旅程中~會遇到什麼看到什麼,真的是既期待又害怕

我們一路從錐麓吊橋-->巴達岡-->巴達岡2號吊橋-->錐麓斷崖東口-->斷崖駐在所,全長3.1公里來回走共6.2公里(再過去因道路落石坍方所以是禁止通行的)

錐麓古道 :
位處花蓮縣立霧溪北岸,因地勢不斷隆升,加上立霧溪侵蝕下切作用劇烈,而切穿三角錐山東南稜,因大理岩不易崩落而形成險峻的斷崖地形。錐麓古道是合歡越嶺道的遺跡,也為太魯閣國家公園境內唯一的「史蹟保存區」,錐麓古道修築於海拔750至780公尺之間,錐麓斷崖和福磯斷崖皆由大理石岩所構成。

1914 年,戰役後,日人為加強治理太魯閣族,遂整修為 理番道路。1933 年,為發展觀光將部分道路修築為 「合歡聯絡道路」, 1935 年改名為「合歡越」,全 長約 145.3km ,步行至少約需 4 天,是當時臺灣熱門 的登山健行步道。

2016-01-02 08.05.15-2.jpg

錐麓吊橋

要爬錐麓吊橋一定要先提前申請,因為我們請的是嚮導所以申請的步驟由嚮導協助,一開始要先去報到確定身份後才能進了

我們的第一歩就是錐麓吊橋的啦 !!!

2016-01-02 08.04.13.jpg

 

2016-01-02 08.04.57.jpg

從錐麓吊橋二側看,簡直美呆了!!!

2016-01-02 08.06.44.jpg

過吊橋後,我們到錐麓古道的簡介牌,雪巴跟我們說明了這個古道的故事,才了解原來這裡曾經發生過"太魯閣戰役",這是發生在1914年5月~8月的故事,日治時期時,日本為奪取東部高山資源,第五任總督佐久間左馬太率軍對太魯閣族宣戰,當時的太魯閣族為悍衛土地、生存及習俗,和入侵的日本軍警發生一連串的抗爭,其中又以太魯閣戰役最為最大的陸上戰役,太魯閣戰役日本以警察部隊及陸軍部隊同時兵分三路進行作戰圍剿,太魯閣族人擅長打游擊戰,利用地形巧妙敏捷地出沒,從山間、樹蔭襲擊頑強抵抗,當時日本動用20,748軍警與太魯閣族人作戰80餘日,是日本征伐臺灣原住民中最久的戰爭。這場戰役也影響了太魯閣族的命運,剩餘的太魯閣族被強迫遷往平地居住,並進行日本化教育。

圖片 3.png

牌上就有告示,本步道屬高難度之健行路線,如果想要走這段,一定要有登山杖不然真的很危險!!!

2016-01-02 08.27.34.jpg

這是當時戰役中炮彈 !!!

2016-01-02 08.56.45.jpg

筆筒樹

台灣是蕨類當然豐富喔~小小的台灣就有600多種的蕨類,比對 歐洲100多種,北美 400多種,即使跟日本、雲南、菲律賓蕨類豐富地區,我們蕨類的密度也豪不遜色喔~所以來到山裡是不是更應該來多認識,多看看我們的植物呢~~

 

延伸閱讀 :

筆筒樹在1975年的〈華盛頓公約〉(瀕絕野生動植物貿易公約,CITES)中列為二級保護植物。被世界各國視為珍寶的大型樹蕨,全球僅分布於東南亞地區,於台灣、琉球、菲律賓及中國福建少數地區,以臺灣為中心,密度最高。筆筒樹屬於桫欏科植物,其祖先自中生代恐龍時代(2.51億年前至6600萬年前)即存在於地球,經過長期各種逆境的挑戰與 5 次大滅絕危機,存活至今,是名符其實的活化石。筆筒樹多生長在海拔一千公尺以上,溫暖潮濕之山地溪谷中。筆筒樹的生長點位於樹幹頂端,若頂端生長點遭受破壞或生長受到影響,將導致全株枯死。

圖片 1.png

捲葉象鼻蟲,蟲媽媽很用心的把自己的寶寶包的緊緊的,以防外來生物的侵襲

2016-01-02 09.00.55.jpg

大紅蛺蝶的幼蟲蟲巢,包成長捲~植物為青苧麻

大紅蛺蝶寄主植物為青苧麻,咬人貓,苧麻等

2016-01-02 09.08.49.jpg

這是當時高海拔的日本警察驅寒時喝的日本清酒喔~完整的酒瓶上會有印大日本的字樣,如經這些酒瓶的碎片也在台灣這片土地上存留了近百年了~~

2016-01-02 09.06.35.jpg

 

2016-01-02 09.19.13.jpg

原住民當時行走的姻親路,這條可是山地兒女結婚必經之路喔~

2016-01-02 09.15.12.jpg

腎蕨

這是野外求生中不可不知的"水"來源

記得是左右葉平行相長喔~~水的部份是咀嚼他的球莖部份(咀嚼後可吞食或是吞出來),嫩芽(嫩葉)及球莖可食,具有止渴、解飢、除熱的效果 !!

腎蕨是走莖的植物,取了自己所需的部份後,記得不要全株都拔起喔~它會死翹翹~

2016-01-02 09.20.29.jpg

 

2016-01-02 09.19.20.jpg

古道遺址

這是當時日式古道(駁坎),用石頭堆砌起來,從橫切剖面來看,可以看出來石頭堆疊間有縫隙,不灌入任何材料,具有排水功能,

而當時為了通輸武器和物資,在修築古道的要求就是平整與延著等高線修築道路,寬約為1.6-1.8公尺。

2016-01-02 09.48.03.jpg

巴達岡遺跡,這裡當時是最大的部落,不但有小學、設置招待所、衛生所、還有club,也能住宿呢~

"巴達岡"在太魯閣語意思為「麻竹」,也有「突擊戰地」之意,可見當地民俗植物栽種與地勢上的戰略優勢。 

此為當時建築物的水泥地基遺跡~

2016-01-02 09.52.34.jpg

這長方形的水泥地為當時建築物的玄關

2016-01-02 09.46.39.jpg

 廚房蓄水池

2016-01-02 09.46.32.jpg

地震觀查點,別破壞喔 !!

2016-01-02 10.11.07.jpg

毛蓋菌

2016-01-02 10.13.07.jpg

2016-01-02 10.13.04.jpg

海桐生蛇菰

2016-01-02 10.12.02.jpg

 皮革菌

2016-01-02 10.20.05.jpg

巴達岡溪,離巴達岡部落大約5分鐘路程~

拍攝地點 : 巴達岡二號橋跨越巴達岡溪

2016-01-02 10.26.22.jpg

台灣擁有全世界最豐富的蕨類植物
台灣地處亞熱帶,四面環海,內陸為高山,氣候溫熱又潮濕,是蕨類植物繁衍的最佳場域,所以由南到北,從高海拔到低海拔都可見到蕨類的分布。

「台灣位於第四紀冰河時期、全世界最大生物避難所的範圍內,所以擁有一些古老血緣的蕨類;加上台灣具有因地理位置與年輕地質史而產生的高聳多變、分化細緻的生態環境,所以更涵蓋了熱帶到寒帶以及特有的種類,這些種類也各自演化出各種不同的生存本領,以適應生長在不同的生態棲位。因此,全世界各大類的蕨類植物,台灣幾乎都可以看到。

2016-01-02 10.26.01.jpg

 

2016-01-02 11.03.36.jpg

沿路上的風景~

2016-01-02 11.08.01.jpg

前方最高的為「錐麓山」高1,666公尺,由大理石岩塊構成。

2016-01-02 11.17.55.jpg

土蜂蜂巢,在歩道如果有洞不要好奇把手伸進去,有可能是蜂窩喔 !! 

2016-01-02 11.37.31.jpg

進入了精華的步道啦~

2016-01-02 11.37.43.jpg

一進入精華的500公尺,開始就是陡峭的山壁。

2016-01-02 11.39.43.jpg

由於大理石堅硬及不含水的特性,使得錐麓古道幾乎寸草不生

2016-01-02 11.41.16.jpg

2016-01-02 11.39.47.jpg

山的南麓有上下兩段峭壁,我們在公路所看見的錐麓斷崖為下段峭壁,這一大片峭壁平均標高900公尺,最高處為1100公尺,合歡越嶺古道約開鑿在750公尺等高線左右(最高點為海拔780公尺,緩緩下降),

因此走在古道上,上可仰望200公尺的險峻峭壁,下可俯瞰落差400餘公尺的深邃峽谷 。

2016-01-02 11.38.08.jpg

歩道最窄時只有90cm呀!!!

2016-01-02 13.41.15.jpg

在古道山壁上還留著當時太魯閣族開闢古道的痕跡 

2016-01-02 11.41.02.jpg

真的是絕景

 

2016-01-02 11.45.22.jpg

行於其間,雲霧繚繞,高聳山崖矗立眼際,彷彿置身於仙境,此也為古道最精華的路段。

2016-01-02 14.18.36.jpg

被堆的高高的瑪尼堆,瑪尼堆在山上除了可以當地標, 也有祈求路途平安的用意,當放上石頭時,記得每放一塊石頭,講一次六字真言喔~

延伸閱讀 :

瑪尼堆 :

源於苯教的靈石崇拜。在藏區的寺廟、神山、聖湖、山頂或道路旁,常見到一塊塊石頭上刻有六字真言、佛像、經文等的石頭堆,這就是瑪尼堆。瑪尼堆是一堆不動的經文,藏胞將經文的一段或六字真言,或佛像刻在石頭上,放在路旁,日積月累而成堆,其中以刻有六字真言的石頭最多,故稱為瑪尼堆。瑪尼是佛教經咒六字真言「唵、嘛、呢、叭、咪、吽」的簡稱,可謂瑪尼石一詞的由來。經過瑪尼堆時,得按順時針方向轉圈,每轉一圈就等於念誦一遍經文,同時向石堆添上一塊石頭,信徒們每經過一個瑪尼堆必丟一顆石子,丟一顆石子就等於念誦一遍經文,日子久了,瑪尼堆便會愈築愈高。在瑪尼堆上還常插有一些木桿或樹枝,上系有經幡、牛尾等。過往朝佛或轉經的人將自己隨身帶來的經幡、哈達、羊毛、衣物甚至自己的頭髮掛在繫著經幡的樹枝上,以示祭祀。瑪尼堆原為藏族群眾於交通要道或山口設置的作為計算路程的標誌,以石塊堆積的標誌,以石塊堆積而成。藏傳佛教興起後,其信徒把刻有六字真言的石塊或壓有各種佛像的泥模置於其上,再插上經幡,遂成為過往行人巡禮的瑪尼堆。瑪尼堆是構成西藏高原宗教氛圍的重要環節,瑪尼堆也稱“十萬經石”堆,是人為的神聖所在。人們週而复始地圍繞它旋轉,成為民間簡易的禮佛朝拜場所。瑪尼石上雕刻著或佛像,這些是應死者親屬要求為超度死者亡靈而刻的,每當有陣風吹過,就等於替死者念了一遍度亡經。

 

苯教 :  苯教由西藏的原始薩滿信仰演變而來的,也是西藏歷史上最早的宗教

2016-01-02 11.48.50.jpg

多高...往下看便知道...

2016-01-02 11.48.57.jpg

有一句話是這樣說,昔日: 人人均捫壁蟹行,自始自終不敢交談,

當走在這古道上時,真的嚇的都不太敢講話

 

2016-01-02 11.50.30.jpg

古道雖不難走,但真的要小心,旁有繩索要拉著,我們就有遇到落石忽然下來,這時一定要拉好繩索貼壁,以免被落石扎到

2016-01-02 13.45.05.jpg

 

2016-01-02 11.52.02.jpg

這500公尺我們走的戰戰兢兢,但前方真的是太美

2016-01-02 11.54.16.jpg

 經由地勢隆起,加上立霧溪侵蝕下切作用,切穿了三角錐山東南稜而形成的陡峻斷崖 !! 

2016-01-02 11.56.07.jpg

又是絕美

2016-01-02 11.46.46.jpg

在古道中會經過洞穴

2016-01-02 13.59.00.jpg

洞穴中有一尊地藏王菩薩

2016-01-02 12.52.43.jpg

酸藤種子

2016-01-02 12.47.27.jpg

大正5年(1916)1月東麓分遺所(後改為斷崖駐在所)巡查班長持館五代郎,於值勤時遭原住民襲殺身亡,事件後於殉職地立碑紀念。

2016-01-02 13.00.49.jpg

黃藤, 這也是受保護的植物之一喔~

2016-01-02 12.54.35.jpg

當我們回程時前在此休息,回程時我們開始觀察沿途的生態

2016-01-02 13.36.39.jpg

玉山抱莖籟簫

2016-01-02 14.11.41.jpg

狗娃花

2016-01-02 14.01.12.jpg

錐麓古道於大正3年~4年(1914-1915),由梅澤柾警部帶領蓮花港搜索作業隊開鑿完成,途中留有「開鑿記錄」刻痕。

2016-01-02 14.13.44.jpg

捲柏

2016-01-02 14.13.06.jpg

捲柏沒水時會自己縮起來~不是死巧巧了喔

 

2016-01-02 14.15.07.jpg

彎龍骨

2016-01-02 14.21.46.jpg

2016-01-02 14.12.42.jpg

地衣(lichens): 為真菌與藻類的共生體,呈灰白、灰綠、淡黃、鮮紅等多種顏色,長在乾燥的岩石或樹皮上。

有地衣的地方空氣品質就很好喔~~

2016-01-02 15.03.43.jpg

九芎

 樹幹是滑的,連猴子都難爬,所以又稱為猴難爬,木質堅硬,耐燒是,臺灣優良之薪炭材之一

 

錐麓古道值得一生來一次,走一次會從此迷上而難以忘懷

建議要帶登山杖,水二瓶,準備一些簡單的食物備在身上

除了欣賞風景,千萬別亂丟垃圾、果皮造成生態的破壞喔~

 


檢視較大的地圖

附近景點 :

花蓮縣秀林鄉2017年1月-崇德海灣

花蓮縣秀林鄉2017年/1月-清水斷崖(崇德遊憩區、匯德遊憩區、和清隧道、和仁遊憩區)

花蓮市2017年1月-東大門國際觀光夜市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大熊寶店 的頭像
    大熊寶店

    大熊寶店的旅行生活札記

    大熊寶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