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文獻記載,竹塹社原居新竹縣香山(舊地名番山),後來遷移到舊社(今新竹市舊社里),這時才開始有公室。
西元1647年,荷蘭文獻中開始有Pocaal社的戶口資料,當時共有78戶、324人,1954年戶口數最多,有149戶,523人。
康熙三十六年竹塹社歸化清廷成為熟番。
乾隆十四年(1749)居住在舊社的社民,因竹塹溪(頭前溪)溪水氾濫,而遷至新社(竹北)。
乾隆二十三年(1758)采田福地為全台唯一由皇帝御賜的土地公廟,清廷為感念此地平埔族人於朱一貴事件中協助平亂,而賜姓七姓予平埔族人,並准立祠供奉,竹塹社改漢姓,並分為錢、廖、衛、潘、三、金、黎七姓。目前在「采田福地」廳堂所供奉的牌位裡,左邊有供奉七姓化番的祖先牌位,祂告訴我們這一段清朝官員教化竹塹社族人,賜給他們姓氏,要求其按照中華禮法,祭祀祖先的歷史。而這堂號是其他漢人移民族群很少擁有的,祂的堂號就叫「臺灣」。
根據竹塹社民報導,乾隆二十五年(1760)乾隆皇帝御筆所賜的真匾, 在日治時期昭和十年(1935)舉行台灣始政四十週年博覽會時,被台北博物館借去展覽未還,現在懸掛之匾額為後來摹刻者。
嘉慶二年(1797)建新社公館,即新社番公所廳堂,又稱「番仔祠堂」,作為收租的課館兼祖廟。
咸豐四年(1854)閩粵械鬥,新社公館被燒毀。光緒四年捐錢重建,號「采田福地」,又稱「采田宮」。
*頭前溪:分布於新竹市北部及新竹縣中部的五峰鄉、橫山鄉、尖石鄉、芎林鄉、竹北市等鄉鎮市,可說是新竹地區的主要河流。
采田福地佔地一百一十餘坪,建坪三十四
采田福地為一條龍狀的三間起厝,祭祀公業管理委員會,鑑於采田福地久未修築,房屋損漏而加以重修,今天我們所見到的外觀,便是當年重修後的面貌。
馬塞克拼出的番田福地
總牌寫著「何莫由斯長食邑,誰能舍此固封疆」,說明這7姓氏的祖先係功在朝廷,竹塹社早期的社會地位相當高。
門楣高懸「采田福地」,室內正廳懸掛「義勇可嘉」匾額。
屋簷則為翹起式燕尾造型,廳堂中的木窗、石柱與石制香爐等都是珍貴的文物,為竹北市三級古蹟。
200多年前~當時的竹塹社平埔族曾在這裡有著風光輝煌的歲月
這裡也保留平埔族留下的文化
如果你想更了解台灣平埔族前人的生活方式,當時的狀況~
不妨來此地,或許有不同的收獲喔~
新竹其他景點:
新竹縣Hsinchu County 竹北市 2015/11月-國立交通大學 竹北六家校區 客家文化學院
新竹縣Hsinchu County 竹北市 2015/11月-竹北六家民俗公園&新瓦屋聚落(新瓦屋客家文化保存區)&問禮堂
新竹縣Hsinchu County 寶山鄉 2015/11月-寶山水庫&寶山水庫環湖歩道介紹
新竹其他美食:
新竹縣Hsinchu County 寶山鄉 2015/11月-鑫園客家菜
地址:302新竹縣竹北市中正西路219巷38號
留言列表